2024年6月2日
星期日 赞助商
帮助中心
免费发布各类信息
煜阳网络专业做网站托管,网站维护,确保网站持续正常运行和安全性,提供全面的网站维护和托管服务,包括定期更新网站内容等。
差点「死」在90年代的中国乒乓球。
体育 - 2024-05-18 10:02:49

如果提一个奥运会上中国的绝对优势项目,恐怕所有人都会异口同声:

 

乒乓球。

 

“垄断”“包揽”等名词,总伴随其出现。

 

输球就是重大失误,出局就是意外爆冷。

 

似乎中国乒乓球的强大,强得理所当然,强得顺理成章。

 

 

然而,很多人不知道的是:

 

从中国开始接触乒乓球,到如今的100多年时间里。

 

中国乒乓力量从无到有,从弱到强,从低谷到顶峰……

 

是一个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。

 

如果你不了解中国乒乓球最艰难的时刻;

 

你就不清楚如今的强大有多来之不易。

 


01


1904年,上海一家文具店老板,从日本采购10套乒乓球器材。

 

从此,乒乓球正式传入中国。

 

1953年,新中国第一次参加了世界乒乓球锦标赛。

 

选择乒乓球的原因,如今听来有些心酸:

 

因为当时,中国只在国际乒联拥有合法席位。

 

幸运的是,中国人和乒乓球意外地合拍。

 

 

当时新中国刚成立,国内经济还比较困难。

 

而乒乓球相比其他球类,无论对体能、场地还是装备,要求都不太高,因此迅速在国内发展。

 

1959年,容国团在第25届世乒赛上,拿了男子单打世界冠军。

 

 

这是新中国拿到的第一个世界冠军。

 

同时那一年,又是新中国成立十周年。

 

为了庆祝这两件振奋人心的大事,一个未来在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体育国货品牌,也有了一个崭新的名字——红双喜。

 

 

这就是中国和乒乓球的初次碰撞。

 

在当时特殊历史环境下,结合的恰到好处。

 

 

02


随着容国团的胜利,中国乒乓球在国际上开始有了影响力。

 

1961年,北京第一次承办世乒赛。

 

恰逢三年困难时期,这场比赛的胜利,对全国民众的激励显得尤为重要。

 

 

当时世界公认的强队是日本队,因此他们势在必得。

 

而中国则采用“人海战术”,派出大量优秀的运动员参加比赛。

 

结果振奋人心:

 

邱钟惠,拿到中国第一个女子世界冠军;

 

 

男子更是包揽了单打前四名:

 

庄则栋

李富荣

徐寅生

张燮林

 

(国乒队传统高颜值)

 

所以为什么后来国际乒联限制参赛人数,跟这也有一定关系。

 

而在当时,除了乒乓球拿冠军,还有一件大事,就是中国登山队登上了珠穆朗玛峰。

 

这些体育上取得的成绩,对人们的鼓舞是相当巨大的。

 

中国向世界证明了自己。

 

自此,全民乒乓时代到来。

 

 

那时候乒乓球在国内有多火呢?

 

火到即使是小学生,也会在课间休息时,借着一张小课桌,练习打乒乓球。

 

那时的乒乓球给中国带来了体育自信,却又远远不止这些。

 


03

 

1971年,缺席两届世乒赛的中国,应日本邀请,前往名古屋参加比赛。

 

在此期间,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“乒乓外交”

 

 

比赛结束前三天,美国乒乓球运动员科恩,上错了中国代表团的专车。

 

当时中美关系正处于紧张敏感的阶段,一点风吹草动,都会让媒体大做文章。

 

而车上的世界冠军庄则栋,此时做了一个大胆的举动。

 

他大方地与科恩打招呼,并送给他一份中国的织锦做礼物,率先打破了冰冷的局面。

 

 

以此为契机,中国政府随即决定: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交流。

 

此后,中国与美国,乃至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,就此开始一一改善。

 

这就是史上最著名的“乒乓外交”。

 

小球转动了地球,一切都开始于一次友善的举动。

 

乒乓球在当时中国的对外关系上,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。

 

 

04


1981年,中国乒乓队迎来了辉煌。

 

第36届世乒赛上,中国队囊括七项冠军,和五个单项的冠亚军。

 

在此之前,没有任何国家的任何一支队伍能够做到。

 

此后数年,中国在国际乒乓赛事上的地位不可撼动,用一个个耀眼的成绩向世界宣告:

 

中国是个绝对的乒乓强国。

 

此时的河南某处,一个小个子女孩,正下定决心,要成为顶尖乒乓运动员。

 

但她没想到的是,仅仅在成为球员这件事上,就困难重重。

 

因为手脚短、个子矮,别说进国家队了,就连省队都不想要她。

 

正在她迷茫之际,那时看起来辉煌无限的中国乒乓球,背后的危机也悄悄种下;

 

中国乒乓史上最艰难的时刻,即将来临。

 

 

05


对于我们来说,相比乒乓球世锦赛,更熟悉的还是奥运会。

 

但其实直到1988年,乒乓球才第一次被列入奥运项目。

 

不幸的是1988,也是中国败走汉城的一年。

 

奖牌名次跌出10名开外,强项乒乓球更是遭遇巨大打击。

 

最终只拿到男双和女单两枚金牌,男子单打甚至连决赛都没进去。


 

(1988年汉城奥运会开幕式)

 

奥运会乒乓的初亮相,以败局收场。

 

此后7年的国际赛事里,男子单打就再也没拿过冠军。

 

40届世乒赛,男队所有项目的冠军都失去了。

 

41届,女队丢了30年来唯一一次团体冠军;

 

男子团体甚至跌到了第七名。

 

一系列打击,将曾位于世界顶端的中国乒乓球,狠狠拉下了神坛。

 

当时新加坡的媒体,甚至这样形容中国乒乓球:


“盛极必衰”。


(第40届世乒赛,瑞典队成了大赢家)

 

如果失利一次是偶然;

 

那这一系列的失败,让人不得不反思,也不得不接受中国乒乓球已经走入低谷的事实。

 

但又是什么原因,造成的这一切呢?

 

 

06

 

危机产生的原因是多样的。 

 

首先,欧洲乒坛新势力崛起。

 

熟悉乒乓球的人,一定都听过这个名字:

 

瓦尔德内尔。

 

 

这位瑞典名将,是中国人的老对手和老朋友。

 

他也是世界第一个乒乓球大满贯得主,曾对抗过中国六代乒乓球人。

 

直到2004年雅典奥运会,他还拖着有些发福的身材,以39岁的年龄,淘汰了时年24岁的马琳。

 

 

中国队失利的时候,也正是欧洲队伍兴起的时候。

 

瓦尔德内尔带领的瑞典乒乓球队,开始以其独创的打法,在国际上大放异彩。

 

而那时,中国队的技术,十几年不变,早已没了优势,甚至是落后了。

 

其实,中国队不是没意识到这个问题。

 

早在1971年,就有人提出过乒乓球应该培养新人、新打法。

 

只不过当时,中国队如日中天,种种成绩面前,没人重视技术上的问题。

 

18年不曾改变的打法,直到1989年被打败后,才看清了现实。

 

不过,技术危机,只是其中的一部分。

 

 

07

 

自乒乓球进入奥运会以来,极大刺激了各国运动员。

 

一时间新人辈出,水平也日新月异。

 

每个人都很拼,使得中国选手想赢怕输,心理压力大。

 

 

此外,还有一个特殊问题,那就是“海外兵团”

 

中国乒乓球人才众多,竞争异常激烈。

 

为了有机会站在国际舞台上,很多球员,包括以往的世界冠军,选择了远走他乡,代表别的国家参加比赛。

 

国家培养的运动员,最终成为了对手,不免让人唏嘘。


 

(这次奥运会上58岁的乒乓球员倪夏莲,就是最早一批“海外兵团”之一。)

 

不过比这更扎心的,是海外和国内球员,天差地别的待遇。

 

曾经36届、37届世乒赛的冠军郭跃华,被邀请去德国俱乐部打球,年薪十几万马克;

 

而38届、39届在位的世界冠军江嘉良,工资只有100块人民币。

 

按照当时八九十年代的外汇计算,郭跃华的收入,是江嘉良的几百倍。

 

巨大的落差,使得当时的运动员难免觉得灰心失望。

 

到了这样一个转折的关键点,要解决这些问题,将中国队从泥沼中拉出来,绝对不是一件容易事。

 

 

08


从神坛下来容易,回去却是那么的难。

 

要改变这一切,就要通过不断的反思、改善、精进、练习……

 

在1989年惨败之后,时任男队总教练许绍发组建了青年队。

 

希望通过挖掘新人、创新技术,缩小和欧洲的差距。

 

也就是在这个青年队里,诞生了日后最为耀眼的初代双子星——

 

刘国梁和孔令辉。

 

 

在改善球员待遇方面,则采用成立俱乐部等多种方式,来保障收入和利益。

 

一系列的行动和不懈努力,使得中国乒乓队终见到了曙光。

 

1995年天津世乒赛上,中国男队重新捧起了属于自己的奖杯。

 

而这一切,用了整整7年。

 

 

09

 

1991年,一个年仅18岁的小个子女生,在第41届世乒赛上大放异彩。

 

她曾因身体条件一般,差点连省队都进不去。

 

还是女乒教练张燮林看到了她的潜力,力排众议选中了她。

 

事实证明了这个选择的明智。

 

在之后的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,和1996年的亚特兰大奥运会上,她从没让冠军旁落。

 

她就是我们熟知的“第一代大魔王”——邓亚萍。

 

 

而在亚特兰大奥运会上,同样耀眼的,还有刘国梁和孔令辉的组合。

 

尤其刘国梁,17岁就因打败瓦尔德内尔,被世界熟知。

 

 

可竞技体育魅力就在于,没人能长胜不衰。

 

四年后,2000年的世乒赛上,他们再次陷入苦战,输给了老对手瓦尔德内尔带领的瑞典队。

 

世乒赛失利后,大家都想在即到来的悉尼奥运会上,把荣誉夺回来。

 

最终,刘国梁不敌老对手,也就此终止了自己的乒乓球员生涯,成了那个“不懂球的胖子”教练。

 

 

另一个单打球员孔令辉,压力是巨大的。

 

他与瓦尔德内尔的对决,也成为奥运乒乓赛场上,最经典的一场。

 

最终,孔令辉以3:2艰难地赢下了比赛。

 

情绪很少外露的孔令辉,在那一刻狠狠亲吻了衣服上的国际,激动到无以复加。

 

 

那一次也成就了历史罕见的一幕:

 

三个大满贯选手同时站上领奖台。

 

 

曾经有经历过那个时代的网友说:

 

“我是那个时代成为球迷的,那个时代也有一个好处:


失败太多,所以什么比赛都很重视,偶尔拿一次冠军哪怕是双打都跟过年似的。


 

(2000年世乒赛,中国2:3输给瑞典,看台上的球迷哭了)

 

这话一点不夸张,也许现在的人很难想象:

 

中国队从来就不是百战百胜的,那时的中国队赢得比谁都艰难。

 

而只有懂得那时的艰难,才能更好地拥抱现在的胜利。

 

再后来,更多优秀的球员入场。

 

王励勤、王皓、马琳……

 

 

王楠、张怡宁……

 

 

张继科、马龙、许昕……

 

 

2008北京奥运会的辉煌……

 

中国乒乓球队人才辈出,再次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峰。

 

与此同时,很多本质、心态、和精神上的东西,也在悄悄改变。

 

 

10

 

2000年的悉尼奥运会,也是使用小球的最后一届。

 

之后乒乓球从38mm改成了40mm。

 

也许很多人不知道,虽然小球换大球,看起来是我们吃亏了;

 

但实际上积极推行这项改革的,正是我们自己。

 

为什么明知道吃亏还要去做呢?

 

因为重回巅峰后,有些观念上的东西,变了。

 

我们不再将输赢作为最大的目标。

 

 

在早期,乒乓球冠军是民族英雄,人们不允许他们失败。

 

因为那时的中国需要冠军来证明自己。

 

现在不一样了。

 

举个例子,比如我们推行的“养狼计划”

 

也就是帮助外国人提高乒乓球水平的计划,我们熟悉的福原爱、和前不久混双赢了的伊藤美诚,都是计划培养的运动员。

 

 

这些行为,看起来都是和拿冠军是相悖的,为什么要去做呢?

 

因为如今我们对乒乓球的态度,早已跳出了过分计较得失的小格局。

 

乒乓球对于中国的意义,早就不是一项体育赛事那么简单了。

 

特殊时期,它是小球转动地球的象征,是政治交往的纽带;

 

而小球变大球、养狼计划等推行,让世界看到了我们的格局

 

乒乓球的发展史,更是我们国家的发展史。

 

 

它告诉我们:

 

没有任何一次成功是简简单单获得的。

 

我们曾经只有乒乓球,曾经和全世界对抗,曾经掉落神坛,曾经从低谷再重回巅峰……

 

这一切,靠的都是一代又一代人艰难又不懈的努力。

 

只有真正地了解这些,才能真的明白我们的强大之处。


才能让我们的国球,长盛不衰。

标签:
郑重提示:本站是一个公益性的信息交流平台,我们对您的交易不做担保!建议大家当面交易,交易前请查看对方有效身份证件,以免上当!